海尔砸冰箱事件如下:1985 年,一位用户向海尔反映:工厂生产的电冰箱有质量问题。于是张瑞敏首席执行官突击检查了仓库,发现仓库中不合格的冰箱还有 76 台!当时研究处理办法时,干部提出意见:作为福利处理给本厂的员工。
“魏小娥边角料收集箱”);设立荣誉奖(为管理干部设置海尔金、银、铜奖;为工人设置海尔希望奖、合理化建议奖)。
海尔集团还设立了物流、商流、资金流三流推广总部。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来源,直接向国际公司采购,降低了成本,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。业务流通过整合资源降低成本、提高效率,而资金流则保证了资金的顺畅流动。
企业如此,之于传统产业仍然会带来滚滚财源。海尔的案例也许正印证了这一点,从 国际国内的电子商 务实践分析,B2B电子商务真正的前途在于传统企业的介入,海尔选择B2B 也许正顺应了这一时代求。
海尔物流的案例分析 篇1 海尔物流在当初的物流重组阶段,整合了集团内分散在28个产品事业部的采购、原材料仓储配送、成品仓储配送的职能,并率先提出了三个JI丁(Justintime)的管理,即JIT采购;J1丁原材料配送、JIT成品分拨物流。
海尔一对一营销的成功案例的几点启示: 客户需求至上:海尔一直将客户需求放在核心位置,通过深入了解客户需求、定制个性化产品或服务等方式满足客户需求,并不断升级产品和服务来提高客户体验。
5年,张瑞敏收到一封用户来信,信里说厂里电冰箱的质量有问题。张瑞敏立马带人检查了仓库,发现仓库里400多台冰箱竟然有76台不合格。当时跟干部商量如何处置,有人说,冰箱只是外部划伤,便宜点儿卖给工人。
海尔砸冰箱事件如下:1985 年,一位用户向海尔反映:工厂生产的电冰箱有质量问题。于是张瑞敏首席执行官突击检查了仓库,发现仓库中不合格的冰箱还有 76 台!当时研究处理办法时,干部提出意见:作为福利处理给本厂的员工。
海尔最出名的砸,莫过于上世纪80年代的砸冰箱。那是1985年,海尔创业第二年,正值改革开放初期。中国众多企业引进了电冰箱生产设备、技术,大干快上。那是一个供不应求的年代,被形容为纸糊的冰箱也能卖出去。
很多职工砸冰箱时流下了眼泪。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,张瑞敏发动和主持了一个又一个会议,讨论的主题非常集中:“如何从我做起,提高产品质量”,三年以后,海尔人捧回了我国冰箱行业的第一块国家质量金奖。